首页 > 历史军事 > 变臣 > 第二十章治学之道

第二十章治学之道(2/3)

目录

身不凡,小弟失敬了。”江安义是农家子弟,对于这些豪门子弟天生没有好感,敬而远之吧。

李世成苦着脸笑道:“贤弟别笑我了,安齐李氏是豪门,但从我祖父起就是庶出,与嫡枝怎能相提并论。刚才那人叫李东凤,长门嫡出,在族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哪像我为了到族学里读书,还要靠父母早晚操劳。这次前来书院求学,家中无钱,父亲将田地卖了六亩,才会被他骂成败家子。”

说着,李世成双眼发红,伸手揉了揉眼睛,笑道:“让贤弟看笑话了。”

江安义感同身受,如果不是从妖魔那里找到折扇这条发财路,自己现在多半和其他秀才一样,在家里边教书塾边苦读,做着中举及第的美梦,最后娶妻生子终老于乡间。即使苍天不负,能够得偿心愿,也不知要耽搁多少时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江安义脱口而出地劝慰道。

“说得太妙了”,李世成两眼放光,喃喃地重复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好,我李世成堂堂男儿,不能让父母白白操劳一场,总有一天要踩瞎那些人的狗眼。”李世成如同换了个人,精神抖擞信心百倍。

藏书楼右边聚贤堂是书院先生办公之所,书院除山长冯浩南外,还有讲书四人:纪言清、苏子明、施宁忠、吴安政,副讲二人赵兴风、凌旭,管干冯才明,斋长段山峰,典揭侯瑞华,学录邵仁福是朝庭所派。此刻,聚贤堂内人头攒动,先生们正议论着新招收的这批学员。

说话的这位一脸书卷气,是门前试对联的凌旭凌先生,回忆道:“这次出了不少好对,有‘日月星光耀八方’、‘诗书策学副五车’、‘君亲师忠义双全’,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桃李杏春暖一家’。”

众人纷纷颔首赞同,接着吴安政将第二关的情况说了说,提到了江安义所答的“三乐”,冯浩南接口道:“此人是德州今年的案首,我曾出言招揽他来书院读书,没想到真的来了。”

“喔,莫非是那‘湿人衣’?”纪言清对江安义的几首诗爱不释手,特别喜欢那首“空翠湿人衣”,听说江安义来了书院,恨不得立刻前去言谈一番。

冯浩南问道:“子明,江安义的诘问答得怎么样?”

苏子明迟疑了一下,将江安义的回答原原本本地重复了一遍。

邵仁福咳嗽一声,打破沉寂,沉声道:“此子言语不谨,收下他怕非书院之福。”邵仁福原是国子监主薄,专门勾检监事,对于学生的不当言行进行监察,有检举罢免的权力,四年前朝庭将他派到泽昌书院任学录,就是为了约束泽昌书院的风气。

纪言清听到自己喜欢的“诗仙”受到质疑,当时就反驳道:“君轻民重的说法并无错处,邵学录过于严苛了。”

书院的财务由冯子明管着,前些年朝庭对书院的供给越来越少,邵仁福的到来才让书院的状况有所改善,所以冯子刚帮腔邵仁福道:“我觉得邵学录说的有理,不能因为少数人影响了书院大局。”

施宁忠和赵兴风也随声附和,凌旭微怒道:“书院应该以治学为根本,哪能因为见解不同而拒收学生,如果这样就不必设辩难问诘了,直接照着夫子圣人语做好了,何况民重君轻还是圣人所说。”

冯浩南摆手示意众人莫争,语气坚定地道:“书院办学的目的很明确,‘通经学古,济时行道’,通经学古是探究经籍的义理,加强个人的修养,济时行道是救助百姓,推行王道仁教。既然太祖认可书院的风骨,那么自然对君轻民重的说法是赞同的,邵学录你多虑了。”

“邵某也是为书院着想,既然山长认为可以自无不妥,时间不早,我还要将几条学规细化,先告辞了。”邵仁福站起身,拱拱手离开。

施宁忠、赵兴风、冯子刚、段山峰、侯瑞华陆续告辞离开,集贤堂内剩下纪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书魂——真书九十二法 纨绔农民 小小舰娘物语 万古丹帝 风华趁今朝之长生迷梦 反派Boss是女人 桃花扇里藏 有人从忘川来 娇经 东西十二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