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王朝1587 > 第二十五章 润物细无声的贸易对策

第二十五章 润物细无声的贸易对策(2/4)

目录

梁在辽东养寇吗?

一定是知道的。

朱翊钧这样在心里替万历皇帝回答道。

李成梁善于结纳权贵,他用李氏家族在辽东捞得的好处在朝中遍行贿赂,一度得到申时行、许国、王锡爵这三位内阁首辅的支持和庇护。

所以只要辽东一有内部无法解决的情况,内阁首先就会跳出来回护李成梁在辽东的地位。

如果辽东再无虏寇,那危险的不止是李成梁,还有朝中那些受过李成梁好处的人。

但内阁当真如此在乎李成梁给的好处吗?

朱翊钧觉得他们不全是在乎的。

许国家本来就是徽商,王锡爵家是太仓首富,申时行家单靠姻亲就能富冠三吴,倘或李成梁当真贿赂过内阁,他给的那些好处是远远不及万历皇帝能赐给三位辅臣的。

那内阁为何要如此维护李成梁呢?

除了钱财,除了权势,除了党争,除了李氏一族对辽东形势可能存在的潜在影响,还有一个微妙原因,就是内阁在“倒张”运动之后,集体地对万历皇帝灰了心。

“倒张”运动进行到万历十五年,除了辽东前线无可替代的李成梁,其他凡是被被认为与张居正结党的文官武将,如吏部尚书梁梦龙、礼部尚书徐学谟、兵部尚书张学颜、刑部尚书潘季驯、工部尚书曾省吾、蓟镇总兵戚继光,不论功劳有多大、官职有多高,一律统统被削职殆尽。

朱翊钧换位思考了一下,他发现内阁或者朝廷其他官员说不定也是十分同情,甚至是暗暗地赞成李成梁养寇的。

这个“寇”可以是努尔哈赤,也可以是女真其他部落,或者是蒙古、朝鲜、日本,反正只要能为自家攫取利益,牺牲一点儿朝廷未来的安全也不算甚么。

反正万历皇帝是这么得不知好歹、不分对错,那也怨不得大臣们也跟着不讲原则、不分敌我了。

朱翊钧这时就想起了郑贵妃那天向自己哭诉哀求。

女人对人心的洞察是多么敏锐。

郑贵妃或许早就发现了朝臣对万历皇帝的灰心迹象,所以她实在太害怕万历皇帝会通过“国本之争”来宣布自己与文官集团的决裂。

历史也证明这一招效果拔群,随着“国本之争”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申时行、许国、王锡爵相继谢政,李成梁失去了最大的保护伞,于万历十九年被万历皇帝第一次罢免了在辽东的所有职务。

这一次罢免没有引起反弹,但代价却是辽东局势在李成梁走后更加溃废。

李成梁第一次去职后的十年共有八位将帅担任过辽东总兵官的职务,但每人的平均任职年限都不到两年。

后世对这一段时期的评价是“辽东军政不合”,辽东抚镇彼此拆台,互不相容,故而导致辽东班子内部竭力内讧,无暇边防。

所以朱翊钧对李成梁假设归假设,却并没有因为申时行的这两道奏疏就革了李成梁的职。

他知道李成梁镇辽是众望所归的结果,无论是建州女真还是朝廷重臣,人人都同情李成梁,他们用这种同情默许了努尔哈赤的崛起。

从这个角度来讲,“清太祖”不是李成梁养出来的,也不是努尔哈赤自己打出来的,它应该算是万历朝的大臣们为天下百姓共同选出来的。

朱翊钧知道自己是没法儿命朝臣收敛他们对李成梁的同情的,因此他只能表明自己的态度,先革一个辽东的“主抚派”,再下明旨让顾养谦和李成梁进剿建州女真。

根据以上这两种假设的综合结论,朱翊钧也知道自己的这道命令对努尔哈赤本人并不会产生任何致命影响。

小鞑子一生命大,脸皮又厚,说起谎来比文官还面不改色,磕起头来比太监还低三下四。

就算“清太祖”不是天命所归,那又会说谎又会磕头的努尔哈赤也是能屈能伸的好汉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斗罗之莲扇斗罗 在柯南世界发展偶像事业 (西幻)所有长得帅的深井冰都喜欢我 为了大王的斗罗历险 追霄 联盟之最强选手 灌篮高手之篮球大BUG 我上我真行 梦回大上海 紫微斗数之杀破狼
返回顶部